素流年 > 历史军事 > 人在南宋,我与蒙古争天下 > 第571章 李伯渊你老糊涂了

第571章 李伯渊你老糊涂了(1 / 3)

第571章 李伯渊你老糊涂了

大宋这个随便耕新田的政策,在内部还没有正式开始过,只在当年少量地区,特别是田少的地区实施过,其他地方耕新田,都是朝廷评估之后,统一规划,因为赵与芮要留田给后代,而且按大宋现在的人口,产量,目前够用的。

贾似道这个想法,是开了大宋耕新田的头,当然也有弊端。

有几个问题,很多殖民地都考虑过,朝廷以前也提过。

比如,会不会无序扩耕,百姓与百姓之间,可能因为相邻的新耕田地而产生冲突。

还会有先耕出来,但不种,占田为主,仅有田,而不产生税。

还有先耕出来,然后再建房,或全部种经济作物,不种粮,只想赚钱。

这种问题相当多,现场立刻有人提出来质疑贾似道。

贾似道不慌不忙,一个個回答。

“同保之间,农户新耕之田,由保长做证,双方划清界线,区分位置,不得争抢,双方都不服者,报由大保长公正,还不服者,报村长,镇长,知县--”反正双方谈不拢就一级级报上面。

按贾似道的说法,越往上报,处理时间越长,百姓们也不愿意等,多半会在保里就妥协了。

争地这种事,只要双方都有好处,一般不会往死里斗。

同时,还要有明确的规定,同保劳力相似的,耕田面积也不能差太多,防止无序屯田。

另外,为了防止粮田少,而经济作物大增,影响粮食产量。

贾似道又道:“耕新田者,每屯一亩经济作物,必须得有两田粮田,以为配套。”

这样就杜绝了大伙都想着赚钱,而不愿种粮。

现在大宋这三省粮都够吃,百姓不缺粮,种出的粮卖价不如经济作用,你要让他们屯新田,他们肯定拼命种其他的经济作物。

贾似道这句说完,别人又问:“百姓粮田太多,粮吃不完怎么办?”

“朝廷收购。”贾似道这时提出一个和后世相似的策略:“以为战备粮。”

“我大宋现在到处做粮仓,像我三省,还没有开始,请汉王早做准备,广积粮,以防粮食失收。”

四周一片哗然。

赵与芮这些年在大宋全国各地都建设粮仓,屯积了不知多少万石的粮。

但在海外殖民地中,除了波斯那边,都没有下令建粮仓。

波斯那边主要是为了对蒙古的战争准备,这两年刚刚开建。

现在贾似道让赵祺在新,婆,汉三省建大量粮仓,你几个意思?

这要换成老朱时候,就是广积粮,缓称王喽?

但赵祺显然没想到这个问题,他想了想,还面带微笑:“这个可以。”

他这三个省粮税虽少,但商税比较高,还是比较有有钱的,多余钱确实可以收粮储屯,当然,这事得上报朝廷。

“不过此事,得上报朝廷,得到我父皇许可才行。”

众官员都没出声,私自囤粮显然不好,但赵祺主动上报赵与芮,那是他们父子的事。

于是又有人问,要是有人只耕田,但不种呢,即先霸占耕地再说。

贾似道,设税。

朝廷要下令,你耕了田后,第二天就得交税,粮田交两成五,商税交三成五。

像大宋的香料,甘蔗等经济作物都是重税,得交三成五。

尽管这样,因为利润较高,大部份百姓还都是想种这些经济作物。

这个办法也挺好,你如果只占地不想种作物,一样要交税,这就逼的他们无法屯田。

众人你一言我一语,贾似道一一回应,很快就把所有问题解决掉。

最后仅余一个问题,就是赵与芮会不会答应,这边三省用多余的钱拿来收多余的粮,然后囤集起来。

赵祺这时问余晦:“我们去年上缴朝廷税赋几何?”

他的领地其实挺富的,随着这几年的开发和扩展,已经俨然和一个完整的国家王朝一样。

赵祺来的第二年就在婆罗兴建了炮厂,然后陆续建了造船厂,后来移种甘蔗,橡胶,元贞十三年又建了燧发枪厂,有了自己全部的配套工厂和设备。

后来又在扩展中掠夺俘虏,用来挖矿,形成金属矿的自供应,贾似道来后又建了银行。

目前除了不能印钱,其他功能都有。

随着占据马六甲和垄断这里的香料后,收入越来越高。

去年赵祺这边共计收入八千四百万贯(包括两千万粮税),相当于以前的南宋,当然没法和现在的大宋比。

虽然人口最少,但经济收入相当高。

其中自营的白糖,香料和过往的海贸税和本地商税占了主要收入。

扣除三省的军队十个军,六万人开支,扣除所有官员吏役的开支,还有当地各种建设,开支等用钱,最后还余下三千九百万贯。

“其中本级留余九百万,上缴中秧三千万贯。”最后余晦道。

去年他们用了约一半,最后朝廷让他们自留九百万贯,存放在贾似道的银行里,以为三省各级备用,上缴了三千万贯。

现在才二月份,他们这九百万贯还没开始用呢。

余晦话

最新小说: 三国:投奔刘备,反手截胡糜夫人 大明:百岁修仙者,朱元璋亲爹 十国江山风月 大汉小吏 父皇!儿臣摸鱼成性求放过! 谍战:我真的是王牌特工 赝品太监 红楼大贪官 杜林日记 帝国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