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0章 红薯来了(1 / 3)

第560章 红薯来了

元贞十五年四月,赵祺到爪哇岛,并住了半个月,他也算身体力行,花了好几天时间跑遍宋军占领的地方,孟之经非常紧张,每天带五百骑以上保护着赵祺。

这会爪哇岛还没有全部被宋军控制,到处都有信诃沙里王朝的人在反抗。

好在有惊无险,赵祺于五月初离开,走前还叮嘱当地官员善待百姓。

五月中旬,赵祺来到狮城,刚到狮城没多久,有人汇报,宝洲有船过来,有人求见汉王。

“宝洲来的?”赵祺先愣了下,很快想到是谁。

大宋把南北美洲,改成南北宝洲。

元贞九年五月,蒲寿庚和谭聪,彭云三人历经辛苦,从南美回到大宋,历史两年之久,之后赵与芮就打算殖民南美洲,并改名为宝洲,到处传言上面各种珍宝黄金,吸引民间资本加入。

元贞九年底,大宋设南宝洲总督府,由蒲寿庚为总督。

第一批宋军为一个将,三千人,全部带家属前往,并和诸将士说好,六年轮换。

给蒲寿庚的条件是五到十年轮换,看他自己本意。

这会正好满六年,第一批轮换的宋军前几天刚到狮城,这批宋军有一千人,从巴西附近宝洲港(后世纳塔尔港)出发,一路经金洲(非洲),到波斯,再从马六甲海峡到狮城,准备回大宋。

这批宋军当年去宝洲时,这边还不属于宋军,没想到几年后回来,这里已经大变样,且到处都是宋军和宋人商船。

“宝洲船队,谁为领队?”赵祺立刻问。

他当然知道,在父皇眼里,宝洲也是比较重要的,只是大宋这会事情太多,赵与芮管不到宝洲,任蒲寿庚在折腾。

“回汉王,是宝洲水师副统制谭聪。”

七八年时间,谭聪从情报司一个低级军官,已经升到了水师副统制,这得归功于他们当年带回橡胶树和万里殖民宝洲。

这谭聪的父亲是谭海,早年在皇城司做侍卫,就负责巡守赵祺住的地方,与赵祺相熟,后出任情报司,也算赵祺的熟人。

谭聪这次带着一个营加家属,共一千多人回国,正好在狮城休养下,听到这里是汉王赵祺管的,还故意多住了几天,终于等天赵祺回来。

“让谭聪进来。”赵祺听到这里也是赶紧叫人。

赵祺在京师时,谭海每年都往贾府送东西,礼性做的很足。

赵祺出镇汉王后,谭海每年至少派儿子来一次,他三個儿子,除了谭聪在外,另两个都和赵祺见过几次面。

谭海基本等于是赵祺的人,算是他的心腹之一。

不一会,谭聪从外面进来,仰面就拜。

“拜见汉王殿下。”

“谭聪,快起来,哈哈,好久不见,长黑了这么多?”赵祺小时期也是见过谭聪的,他上前扶起谭聪,两人相视一笑,都感觉对方没什么变化。

谭聪进来时,还怕汉王都不记得他了,没想到汉王这么多年没见,还是这么谦逊客气。

赵祺热情的请他坐下,让人上茶。

两人先聊了几句家常,谭聪很快直入主题:“这是末将从宝洲带来两物,当地叫木薯和甘薯--”

谭聪从美洲带来了好东西,当地很常见的粮食作物。

其中的甘薯,就是我们所说的红薯。

这玩意是当地印第安人种植的,已经有八千多年历史,因为甘甜,当地人叫甘薯,原本要到十五世纪被哥伦布传回欧洲,十六世纪由西牙人带到菲律兵,明朝后期才传到明朝,早期还只在云南,广东和福建三个地方种植,并没有形成大规模。

木薯外观和红薯相似,但营养方式和食用方式,生长环境等都有区别。

谭聪说这两种粮食作物产量比较高,还容易种,当地人就靠这个为主食,可以推广,补允粮食,就算大宋现在不缺粮,给马骡等吃也不错。

赵祺听的大喜,因为他知道,父皇一直在寻找更多的粮食作用,主要就是怕将来天灾引起粮食减产。

大宋从宝庆年间就开始准备在全国兴建粮仓,特别要求各省都要有隋朝时的那种超级粮仓,每省最少要有一个,并且储粮百万石以上,中不型粮仓更是要求十个以上。

人口越多的,要求越高,现在大宋最大的粮仓在四川某山城中,储粮近五百万石。

尽管这样,赵与芮还是不满意,依然到处在寻找其他粮食作物。

前些年的黑麦出现,赵与芮如获至宝,立刻在北方严寒地区推广。

接着是甜菜等适合寒冷地区的作物出现,也是全力推广。

每次有新作物出来,上贡作物的都会得到巨大的嘉奖。

这次谭聪带来两种薯类,还有不少其他作物,然后准备交给赵祺,让赵祺上贡,等于是让赵祺积功。

“你有心了。”赵祺听的也是很高兴,不过他不喜欢做这种事:“本王会上书朝廷,这些作物,是你们找到的,应该是你们的功劳。”

谭聪不由一阵感动,同时暗暗摇头,汉王做事这么正直,很难在皇位争夺中占据上风的。

“你给本王介绍下,这都什么特色?”

谭聪立刻向他介绍。

最新小说: 红楼大贪官 大汉小吏 赝品太监 帝国风云 大明:百岁修仙者,朱元璋亲爹 十国江山风月 谍战:我真的是王牌特工 父皇!儿臣摸鱼成性求放过! 三国:投奔刘备,反手截胡糜夫人 杜林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