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流年 > 历史军事 > 人在南宋,我与蒙古争天下 > 第501章 远征前的准备

第501章 远征前的准备(2 / 3)

他,他自然不会说,而且这心算在他看来,比较难,毕竟古代人都得用算盘来算。

不料片刻之后,李宗旺道:“约六万石到六万五千石。”

刘判官眼睛一亮,赞到:“李公子真奇才也。”

李亮洋洋得意,炫了下儿子。

回去的路上,李宗旺问父亲,为什么明年开始,朝廷要大力种植大豆。

前几年朝廷主要种黑麦,大豆还是种的比较少,但从明年开始,朝廷要大量种大豆了。

李亮左右看看,低声对儿子道:朝廷要西征,将来要带几十万战马,几百万牛羊往西去,长途路上,战马需要大豆做为精饲料。

所以朝廷现在开始大面积种植大豆。

“朝廷要西征?”李宗旺也是一脸不可思议。

当初吕文德带李亮他们六万轻骑走千里奔袭哈剌合林,也得靠西夏出来的宋军其他部帮忙,不然也不可能成功。

现在宋军要西征,据说蒙古人最近的主力也距离宋军三四千里,远超当年的距离。

这么多兵马过去,后勤就是个问题。

“不是问题,蒙古人能西征,咱们也能,蒙古人能做的事,咱们都能学,但咱们能做的事,蒙古人学不了。”

其实蒙军西征也没这么多牛羊,但宋军为保障后勤,还是准备了大量的牛羊,现在李宗旺知道为什么这几年宋军在泰北多养牛羊,少养战马。

按宋军最西边的谦州到蒙军主力所在的伊希姆河算,双方直线距离约四千五百里,宋军的哨骑已经过去查看过多次。

这距离说远不远,说近也不近。

如果是轻骑兵带着干粮,每人带三匹马轮换着跑,日行两百里,也就大半个月时间能到。

过去几年,宋军哨骑不停查看路线,看大军走哪边不缺水源,最好还有其他王国的地盘和百姓可以抢一波。

毕竟现在的宋军和蒙军一样,沿路可以抢补给。

按孟珙和诸将最后的研究,宋军大部走的不可能像轻骑那么快,也没有必要完全学蒙古人,每人带三匹马,只带少量干粮。

因为宋军西征不急,一路上可以慢慢走,所以打算用两个多月时间走完这段路,平均每天为五十到七十里左右,主要看地形难易。

无论多少宋军西征,宋军最多只需要带三个月的粮草,后面进入蒙军地盘,有十几到二十几天左右的积余,加上抢掠沿途各国和蒙军所有,基本生存不成问题,后继宋军会有后勤跟上,如果前面抢不到,后面还有补给。

只要宋军进入蒙境,能抢的就更多,补给就更不是问题。

至于蒙军来打补给?其他欧洲国家害怕,宋军可不怕。

从乌蓝巴托回来,李亮又带着人来到泰北城北面一片区域,这边条件相当好,西面是流行泰北城的鄂尔浑河,东面是一条数千亩的淡水湖,宋人取名孟河,算是纪念孟珙带兵驻守哈剌合林,中间有两片丛林,加起来有一万五千多亩。

蒙军当年把哈剌合林城建在这里,也是看中这片丛林,但在建城时,用了不少大树,后来宋军又来扩建,然后还复建了招州,复州,又建了好多木屋,这才三年时间,一万多亩丛林被砍了约十分之一。

李宗旺跟着父亲第一次过来,就看到河边用木遮栏围着一圈,然后用麻绳连接起来,圈着一个个牧场。

大量的牛羊在其中走来走去,更远的地方还有木头拼起的木板棚,这些木板棚比较简单,上面披着浸过油的牛羊皮,用来防雨,还有保温措施,主要的作用有放草捆和放耕牛。

李亮这时指着前面对儿子道:“进入冬天后,草原上会有积雪,牧民们会用草捆来养牛羊。”

草捆是夏天打的青草,捆成草捆,一般可以保存一到两天,蒙军长途行军时,也会带着当草料,但肯定也会带豆料,豆料对战马是最有用的,战途打仗,不能没有豆料。

蒙古人在这边主要是养黄牛和牦牛,当肉食用,宋军来后又引来了水牛用作耕牛,水牛没黄牛耐寒,所以需要牛棚过冬保暖。

“依你看,按每将三千人标准,如果我军要进行长达两个多月的行军路程,带三个月的粮草,在尽量减少辎重和马车的情况下,要如何带?”这时李军开始考查儿子。

儿子没当军,只干了锦衣卫,但李亮感觉锦衣卫上升有限,这边没啥事,在大宋其他地方,锦衣卫有监督地方官员的职责,这边都没什么地方官,在前线,和军队差不多功能,他是希望儿子将来还是转为军中武官的。

“带火炮和投石机不?”李宗旺反问父亲。

李亮想了想,道:“据说西边很多王国都是刚进入封建没多久,城堡低矮不说,大量的城堡都是木制,我们主要还是想在野外打败蒙军,其他王国不堪一击。”

“总督(孟珙)的意思,一个将最多带两门火炮,也可能不带。”

几千里路火炮不好走,宋军可能会带新型全铜火炮,这种新式火炮比较轻,打的也远,但不会带太多。

按宋军一将三千人,带两门火炮算,三万人马才带十门,十万人马才带三十门火炮,相当之少。

而且李亮说也不定一将能带两门,可能两将带两门

最新小说: 大明:百岁修仙者,朱元璋亲爹 大汉小吏 赝品太监 家父诸葛亮,我打造了千年大汉 父皇!儿臣摸鱼成性求放过! 谍战:我真的是王牌特工 杜林日记 帝国风云 裂石响惊弦 红楼大贪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