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流年 > 历史军事 > 人在南宋,我与蒙古争天下 > 第387章 四书五经不流行了

第387章 四书五经不流行了(2 / 3)

才识一百多个字都敢去报名。

“现在郎中学徒报名太多,朝廷还得筛选,优先选识字最多的。”

“咱家娃儿,要么去读书班,要去工匠所。”

郑有斌婆娘只好道,那去工匠所。

接着郑有斌游走一圈,隔壁邻居其他亲戚什么都不同意去读书班,所有人对郎中学徒最感兴趣,因为这个出来就是官,起步高。

可惜要识字,于是大部份人都想去学徒工匠。

郑有斌转一圈回家的时候,正好遇到郑有财回家。

两兄弟大喜,郑有斌赶紧把这事告诉他。

“特娘的,这婆娘傻了,还好老子回来的及时。”郑有财骂骂咧咧冲进院子。

他和李亮当年都是金国小兵,同乡周勇当时职位比李亮还高,结果因为李亮跟着当时军中一个百户学过几十个字,没错,开始李亮只识得几十个字,后来加入宋军时,居然职位高过他和周勇。

之后李亮一心求学,在军中也积极参加学字班,等周勇和郑有财想学时,李亮已经把他们两甩下来了。

郑有财和周勇是真学不来。

这些年宋军中都有扫盲班,可以自愿去学,李亮据说现在已经识得一千多个字,官到副指挥,他郑有财几年时间才识得两三百个字,官升副都头,与李亮差了两级,差距越来越大。

这次要不是跟着李亮抓了一大波野人,加上李亮举荐,他都升不了副都头。

这必须要识字啊。

现在郑有财自己学不来,肯定要儿子去学。

等他回家,二话不说先把刘氏训了顿,刘氏哪敢违丈夫的意,而且这次丈夫打算接她入营,她只好同意。

但现在有个问题,丈夫过来接他去海叁城的,儿子可以跟去海叁城,也可以留在蔡州,但留在蔡州就是儿子一个人在家,虽然可以住学校什么,习惯吗?

刘氏的意思是,让儿子也跟去海叁城,那边不是也有学识字的学堂吗?

“千万别去那鬼地方,方圆百里看不到一个人,有也是野人。”郑有财大骂。

他在长春和海叁城两地是呆怕了。

“咱们五后就能回来,我已经去了一年多,我们再去住三年多就可以回家。”

“家中不是有斌在吗,娃儿平时吃住在学堂,又不用我们操心,放假的时候,住到有斌家去。”

“我和有斌说好了,每年给他十二贯钱,在我们照顾娃儿。”

“这么多钱?”刘氏又小气了,顿时尖叫起来,不是说假期比较少吗,一年给这么多?

“你这什么混话,家中的田不要有斌帮忙照看吗?这点钱不多,咱现在是副都头,副都头知道不?”郑有财傲然道。

这点钱对郑有财来真不多,特别是他们海叁城的,比其他地方的武官饷银都高。

而且家中五十多亩田,都得靠郑有斌来照顾,虽然郑有斌只要雇佣些人帮忙,但也会很忙。

一般来说,像他们这种常年在外的武官,家中劳力没有的,可以雇佣邻居帮忙,然后分成。

比如一亩田田产两石,邻帮忙后可以得一石。

各地分成不同,蔡州这边最少一半起。

没办法,你家中没劳力,需要别人帮忙这是必须的。

郑有斌还得帮他们养牛,他们家耕田用的牛又不能带走,所以这一年十二贯真的不高。

刘氏被说服了,唯一就是怕想念娃儿,毕竟娃儿才九岁,就要和父母分开几年。

但古代孩子都比较独立点,这九岁的娃估计得相当于后世十三四岁以上,反正有郑有斌照顾,还可以住在学校,肯定不差。

郑有财最后道:“你要想娃,到了海叁城再给俺生一个,特娘的,现在家中人口多有优惠你不知道?”

朝廷鼓励生育,郑有财就想生个七八个。

“呸”刘氏红着脸呸道,心中也是跃跃欲试。

郑有财这时哈哈大笑,赶紧抱起婆娘往里屋走。

当天郑有财和儿子婆娘都说好了,但第二天他又改变主意了。

次日郑有财带着儿子,李亮则陪着一个亲戚家的孩子,两兄弟去了当地街道衙门。

蔡州府城内据说被分了十几个街道,街道有街长,归属州衙门管,街长副街长都是吏,基本是退役的军士中选出来的。(当目前都是受了轻伤回来的)

李亮和郑有财将来的梦想,也是退役后回来当年吏。

两人刚到街道,就看到一个熟人,正是他们这街道的街长李长福,还算是李亮邻居。

李长福和他们当年一起参与了围剿拖雷的大战,后同样参入宋军,之后被调到其他处,前年参与了征西夏的战役,腿上受伤回来,当了街上。

几人也多年没见,双方赶紧搂了下。

李长福腿脚不利,走路一拐一拐,但气势不弱,毕竟现在算是当官的主要吏员。

“这边现在有街道了?”李亮笑问道:“咱海叁城还没有。”

“朝廷设宁夏制置司时弄的,先在西夏那边实行,然后推广到中原。”李长福道:“”

“在我们州府级的城内,每十户一组,每百户一小保,每五百户一大保,每一千户为一街道,

最新小说: 十国江山风月 红楼大贪官 大汉小吏 大明:百岁修仙者,朱元璋亲爹 赝品太监 杜林日记 三国:投奔刘备,反手截胡糜夫人 帝国风云 谍战:我真的是王牌特工 父皇!儿臣摸鱼成性求放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