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流年 > 历史军事 > 人在南宋,我与蒙古争天下 > 第330章 蒙军此时的总兵力

第330章 蒙军此时的总兵力(1 / 4)

据蒲和里说,现在绰儿马罕一直是驻扎在波斯西北部,他在库拉河和阿拉斯河下游的木干和阿兰平原上建立了固定的司令部,因为这片草原水草丰美,适宜于他的骑兵。

“波斯那边蒙军有多少兵马知道吗?”赵与芮问。

蒲和里有些为难,毕竟这不容易获得,他只能道:“蒙军刚来时只有三万,接着陆续征服了很多地方,包括还收降了大量札兰丁的兵马。”

“现在最少有十万以上,甚至接近二十万。”

蒙军能统治广阔的波斯,兵力肯定是比较多的。

“很好,蒲和里,你为朕立下了大功,朕不会忘记你。”赵与芮适时夸奖他几句,蒲和里自然心花怒放。

其实赵与芮也有派细作去波斯,也知道蒙军在那边的动作,现在和蒲和里说的一对比,基本差不多,证明蒲和里没有敷衍他。

三人又说了会话,蒲和里便招来几个波斯工匠。

其中有会造五千料超级大船的工匠,还有会处理石油的工匠。

赵与芮先招见了会处理石油的工匠艾西尔。

艾西尔准确说本身是商人,后来遇到蒙军,只能扔掉财富,逃命而走,现在没什么财富,听说到大宋来能赚钱,就跟着过来了。

他可以处理石油,波斯有些地方的沥青路,就是他参与的。

艾西尔上前拜见了大宋皇帝陛下,然后告诉他,可以高温加热,从而分解石油,得到沥青。

他这时以为,宋人皇帝只是想得到沥青。

“需要用玻璃来做工具。”最后他道。

蒲和里立刻回应,他也从大食和波斯等地,找来了最好的玻璃工匠。

南宋时,宋人把国外来的叫玻璃,自己国内的叫琉璃,听起来好像国内的比较高端点,其实都是一样。

早在四世纪之前,古罗马人就开始用玻璃应用在门窗上,真正是遥遥领先。

到十二世纪,正式有了商品玻璃。

到1291年时,欧洲小国意大利的玻璃制造技术已经非常发达。

当时意大利的玻璃工匠都被送到一个与世隔绝的孤岛上生产玻璃,他们在一生当中不准离开这座孤岛,成为意大利垄断的生产工艺。

但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商品玻璃的制造技艺还是很快漫延到整個欧洲,接着又传入大食和波斯。

另一边中国也没有落后,在魏晋南北朝时,有埃及的玻璃制品从印度洋传到中国南部沿海,并且很快被交州、广州的工匠学会。

但不知道是不是战乱的原因,在南北朝后,交州和广州工匠所掌握的玻璃制造技术就失传了。

进入唐朝之后,咱们做的玻璃还是不合格,太冷太热就会爆,实用性不强,只有观赏性。

之后一直到两宋时期,因为与大食人通商,宋人工匠终于搞清了玻璃耐高温的秘密,原来在制炼的原料里加了南湖砂(碳酸钠和硼砂),此时已经过了200多年的时间。

所以现在南宋自产玻璃也很多,主要销往高丽和日本地区,还有国内的富户。

但现在会造玻璃的工匠都在沿海,特别是福建和广东地区,连江南两浙都很少见,这让赵与芮的皇宫都没有多少玻璃制品。

当然,宁宗时节俭,所以皇宫中也不多见。

倒是赵与芮和哥哥第一次进丞相府,史弥远家中就有不少。

艾西尔说,需要用玻璃来制造分馏塔和分馏器,然后进行加热,注意控制温度。

通常来说,温度过低会出现过度聚合和结晶,温度过高,容易裂解及脱碳,而且效率会很低。

很多术语现在这个时代没有,艾西尔是表达不出来,但赵与芮一听就能听明白。

艾西尔的理解是,温度太高比较危险,而且会失败,温度太低不能分离出沥青。

赵与芮便问:“你们用什么加油?如何控制温度?”

“以泥砖和铁桶制炉,然后用固定的煤炭或木炭来燃烧,再观察温度--”

因为这会没有温度计,就要是看油气分离的速度,大概判断温度,如果温度过高就要用冷水降温,或减少用炭量和燃烧速度,如果出现聚合和结晶,证明温度太低,就要提升温度。

这样几次之后就能形成大概的标准,后面就好办了。

现场有好多人,包括蒲和里他们都没人能听懂,只有赵与芮听懂了。

艾西尔的意思有点标准化运用的方式。

借设第一次准备一百斤石油,然后准备用一百斤煤炭或木炭为燃料,先烧一个小时。

然后在这小时内,判断温度的高低。

经过几次调整和试验,基本就能得出标准。

到时可能是一百斤石油,需要一百五十斤燃料,烧半个小时,就能保持在合适的温度内,误差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因为分离石油的适宜温度是400度左右,正负有一百度以上,都可以成功,温度高低主要是看能分离多少种物质。

以此为标准,多建几个燃炉,分馏器等,就可以规模化生产。

当然,这会艾西尔并不知道石油能分离出各种不同的物质,在他们波斯那边,主要还是分馏出柴油和沥青,蜡等。

最新小说: 隋唐小纨绔 朱元璋是怎么炼成的 舍弟诸葛亮 抗清 我的两千四百年日记 三国骁雄韩遂 万历新明 亮剑:每个兵都了不起 超时空史记 房穿明末,开局后门通北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