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流年 > 历史军事 > 帝国风云 > 第三百零九章 致命一击

第三百零九章 致命一击(2 / 2)

上,最主要的还是超重。
别忘了,“俾斯麦”级是德意志第二帝国建造的第一艘后条约型主力舰。也就是说,其初始设计始于条约时代,因此其最初的设计排水量只有三万五千吨,而建成时的标准排水量高达四万一千吨。
也就是说,“俾斯麦”级在建成的时候,比初始设计增中了百分之十二。
问题是,“俾斯麦”级的舰体结构根本就没有在后期设计中做太大的改动,毕竟这么做的话会导致设计工作量成倍增长,从而使设计时间大幅度延长,而帝国海军根本不可能等上几年再建造快速战列舰。
由此就导致了一个极为严重的问题,即“俾斯麦”级的储备浮力严重偏低。
在建成之后,这个问题就暴露了出来,即在试航的时候,如果达到满载排水量,其干舷高度比海军的最低要求还低了一米多,造成舰面严重上浪,对四座主炮炮塔、特别是设置在水平甲板上的两座炮塔的影响非常严重。
按理说,应该为“俾斯麦”级减重。
问题是,帝国海军不但没有为“俾斯麦”级减重,反而在其正式服役之后的几次大改与大修中大幅度增加了其排水量。比如,增加了一层厚度为五十毫米的露天甲板,导致排水量增加了一千多吨。又比如,增加了数十门高射炮,导致排水量增加了数百吨。结果就是,“俾斯麦”号在出海的时候,根本不可能装满所有油舱,其最大续航力由最初的八千五百海里锐减到了六千海里以内。
通过减少载油量,能够降低排水量。
只是,减少载油量无法解决最根本的问题。主要就是,油舱都在水线以下,而增加的重量全在水线以上。
说得简单一些,“俾斯麦”号的稳定性很不理想。
可以说,严重超载、以及稳定性不佳,才是“俾斯麦”号在弹药库大爆炸之后迅速沉没的罪魁祸首。
战后,有人用计算机做了模拟试验,得出的结论时,“俾斯麦”号在设得兰海战中的抗沉性能极为糟糕,只要有两个主要水密舱段进水、以及抽水设备遭到破坏,就算舰体没有断裂也肯定会沉没。
显然,那枚由美舰打出的炮弹,只是引发了这些问题。
当然,也必须承认,美舰的运气非常好,不但选中了一枚最好的穿甲弹,而且正好命中了“俾斯麦”号的要害。
“俾斯麦”号战沉,不但导致斯佩等两千多名官兵阵亡,还导致公海舰队失去指挥。
虽然按照规矩,此时将由“提尔皮茨”号的舰长舍尔上校(其祖父就是帝国海军的舍尔上将)指挥舰队作战,但是在慌乱之中,舍尔上校并没有立即接过指挥权,而且其他舰长也没有反应过来。
此时,“提尔皮茨”号的处境也极为凶险。
在之前的十分钟里,“提尔皮茨”号已经挨了三枚十六英寸穿甲弹,虽然只有一枚穿甲弹命中了要害部位,而且没有造成致命损伤,但是该舰已经失去了一座主炮炮塔,右侧的副炮全部丧失了战斗力。
所幸的是,“提尔皮茨”号没有浪费这个机会。
在此期间,“提尔皮茨”号至少命中了“印第安纳”号七次,而且至少有三次击中了该舰的要害部位。事实上,也正是“提尔皮茨”号的凶猛火力,让“印第安纳”号提前把炮口转移了过来。
更重要的是,“提尔皮茨”号舰体没有遭到严重破坏,动力系统也没有受损。
也就是说,如果舍尔上校下达撤退命令,至少“提尔皮茨”号能够逃走,两艘“沙恩霍斯特”级也有机会逃走。
问题是,舍尔上校没有及时下达撤退命令!

最新小说: 抗日从东北军开始 舍弟吕奉先 家父诸葛亮,我打造了千年大汉 裂石响惊弦 烽火晋察冀 穿成朱标后满朝文武求我别死 人在洪武,朝九晚五 大明:百岁修仙者,朱元璋亲爹 赝品太监 红楼大贪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