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流年 > 历史军事 > 帝国风云 > 第四十八章 天上掉馅饼

第四十八章 天上掉馅饼(2 / 2)

中〗国的需求远远超过了〖中〗国对德意志第二帝国的需求。在一九三五年的时候,德意志第二帝国上下都有一种认识,即没有〖中〗国在远东牵制红俄,那么德意志第二帝国将再次两线作战,而且这次会从一开始就与最强大的几个国家交战,而帝国根本不可能在这样的局面下取胜,也就必须指望〖中〗国能在未来的全面战争中,起到关键作用,至少在最关键的时候,帮助德意志第二帝国消除来自红俄的威胁。也就是说,到一九三五年,再也没人把〖中〗国当成德意志第二帝国的附庸国,而是成了德意志第二帝国的盟国。
这种身份上的转变,对〖中〗国的影响非常大。
虽然在一九三五年之前,〖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已经走过了两个五年计划,并且开始了第三个五年计划,主要的工业项目都已完成,工业生产规模超过了意大利与法国,成为全球第四工业国,仅次与美国、德意志第二帝国与英国(当时还没有红俄的工业统计数据),但是〖中〗国的根基依然十分薄弱,而且主要体现在工业技术上,即〖中〗国的工业力量都是建立在技术引进之上的,并没有自己的工业技术科研实力。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在一九三五年之前,〖中〗国生产的所有坦克,其高压坦克炮与装甲钢都需要从德意志第二帝国进口,甚至连坦克发动机也得进口,〖中〗国的坦克厂只负责组装。再比如,当时〖中〗国建造大型战舰所需的高质量装甲钢材都得进口。导致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就是〖中〗国没有用来制造这些产品的工业设备,也不具备自行研制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即便是德意志第二帝国,也不可能无缘无故的把最先进的工业技术与工业设备出售给〖中〗国。原因很简单,如果〖中〗国获得了这些技术与设备,就能凭借更加低廉的劳动力,在全世界范围内与德意志第二帝国的企业竞争,挤占德意志第二帝国企业的市场份额。
有了德意志第二帝国的援助,这些问题就不存在了。
虽然中固依然主要依靠引进来获得先进技术与先进设备,但是至少能够获得当时最先进的工业技术与工业设备。比如,为了帮助〖中〗国获得单独建造大型战舰的能力,德意志第二帝国不但为〖中〗国援建了数座大型船台、以及出售了数台万吨级水压机,还帮助〖中〗国培养了上万名舰船工程师与高级技工。
可以说,如果没有德意志第二帝国的援助,很难想像〖中〗国能在如此短的时间之内,从一个一穷二白的落后国家,发展成全球前五的工业强国。更难以想像,在二十年前,〖中〗国连火柴都得进口,而在二十年后,〖中〗国不但在传统商品上霸占了全球市场,还在工业产品上与其他国家竞争。
事实上,类似的情况也发生在红俄。
在一九三八年之前,红俄也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化,但是技术水平非常低,根本无法与传统工业强国抗衡。甚至可以说,在一九三八年之前,红俄与整个世界都没有多大关系,仿佛根本不是地球上的国家。
一九三八年之后,随着德中联盟形成新轴心的迹象越来越明显,以及德中海军军备建设加快,美英认识到红俄是牵制德中的重要力量,开始暗中为红俄提供帮助之后,红俄的工业技术才有了较大的进步。如果完全依靠自身实力,红俄根本不可能在短短十多年之内追上传统强国。
与德意志第二帝国合作,让平国获益匪浅。
只是,这也把〖中〗国推上了风口浪尖。
要知道,与德意志第二帝国合作的代价,就是与红俄对抗,成为远东的“磁铁”
更重要的是,与德意志第二帝国合作,把〖中〗国摆到了美英等传统列强的对立面上,让〖中〗国不得不面对来自太平洋对岸的考验。

最新小说: 裂石响惊弦 穿成朱标后满朝文武求我别死 红楼大贪官 人在洪武,朝九晚五 舍弟吕奉先 烽火晋察冀 赝品太监 抗日从东北军开始 家父诸葛亮,我打造了千年大汉 大明:百岁修仙者,朱元璋亲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