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流年 > 历史军事 > 帝国风云 > 第十四章 战斗力

第十四章 战斗力(2 / 2)

以德国陆军为师,主要是德意志第二帝国在普法战争中,轻而易举的击败了曾经是欧洲第一的法国陆军,并且在此基础上由王国演变为帝国。在当时,连欧洲强国都不敢正视德国陆军,就更别说〖日〗本了。可以说,在〖日〗本军人眼里,德国陆军就是战无不胜的化身。
在日俄战争之后,〖日〗本选择与英国结盟,而〖日〗本陆军也在这个时候,转为向英国陆军学习。
当然,这与结盟本身没有太大的关系。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日清战争与日俄战争中,起到决定性作用的都是海军,陆军在很大的程度上都是海军伸入大陆的拳头:二是〖日〗本的国情与英国非车相似,是典型的岛国,因此对陆军的要求与大陆国家的德意志第二帝国有很大的区别。正是如此,〖日〗本当局才认为,建设一支英国那样,规模不大、却很能打的陆军,更符合〖日〗本国情。
问题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日〗本陆军再次改变了学习对象。
这也非常正常,因为德意志第二帝国在两线作战的情况下,打败了欧洲大陆上最强大的两个对手,德国陆军的战斗力再次得到确认,而德国陆军在制度上的优势也体现了出来。此外,随着〖中〗国迅速完成了统一,军事力量发展壮大,〖日〗本要想向外扩张,除了需要一支称霸西太平洋的海军,还需要一支能够在大陆上征战的陆军。这两个因素结合到一起,让〖日〗本当局更加重视陆军,也认识到必须向德国陆军学习。
如此反复,〖日〗本陆军的建设不免会出问题。
再结合〖日〗本的基本国情,问题就更加严重了。
可以说,因为资源匮乏,而且在战争期间极易遭到封锁,所以〖日〗本陆军在军备建设上是能省就省。
别的不说,〖日〗本陆军装备的制式步枪的口径就是全世界最小的。
说起来也很有意思,〖日〗本选择小口径步枪,并不是方便士兵携带弹药,因为〖日〗本陆军制式步枪的长度在全世界都是数一数二的,在装上刺刀之后,甚至比绝大部分〖日〗本陆军官兵都高了一截,自然谈不上携行方便。采用小口径步枪的主要原因,就是〖日〗本缺乏制造枪弹必须的铜、铅等矿产资源!说得直接一点,子弹做得小一些,就能够节约一些材料,至于性能如何,那是另外一回事。
这种节约思想,在其化方面也体现得极为明显。
比如,〖日〗本陆军的重机枪在采用了步枪口径枪弹的同时,采用的是三十节弹板供弹,而不像其他国家的重机枪那样,用两百发弹带或者是弹链供弹,而这么做,主要就是控制重机枪的射速,避免消耗太多的弹药。又比如,日军在日俄战争中,尝够了迫击炮的苦头,却没有为陆军生产与配备迫击炮,而是大量配发小口径掷弹筒。这么做,也主要是因为掷弹筒更节省原料。
这种节约作风,甚至体现在了战术上。
比如,日军一直提倡拼刺刀,甚至规定在拼刺刀的时候,得退出弹膛里的子弹,而其他国家都没有这样的规定。事实上,在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欧洲陆军早就不提倡跟敌人拼刺刀了。说得简单一些,再厉害的拼刺技术,在机枪、铁丝网、堑壕与重炮面前,都没有用武之地。
什么都节约,如同谈得上战斗力?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在〖日〗本陆军的一个大队,也就相当于〖中〗国陆军的一个营里,只有两挺重机枪、四挺轻机枪。这个配制水平,仅相当于大战初期的英国远征军,完全跟不上时代的步伐。要知道,〖中〗国陆军的一个步兵营里,有一个营属机枪排,配备八挺重机枪,每个连都有一个机枪班,每个排还有一个机枪组,全营总共有八挺重机枪与十二挺轻机枪,火力强度是日军的三倍以上。
事实上,〖中〗国军队的机枪配制不算高。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末期,德军一个步兵营中有十二挺重机枪与十六挺轻机枪,而一些专门执行突击任务的精锐部队,一个营里有二十多挺轻机枪。即便大战后,德军对装备体系做了缩减,一个步兵营也有十挺重机枪与十四挺轻机枪。
可以说,在战斗力上,日军并不强大。

最新小说: 大明:百岁修仙者,朱元璋亲爹 舍弟吕奉先 抗日从东北军开始 红楼大贪官 烽火晋察冀 家父诸葛亮,我打造了千年大汉 穿成朱标后满朝文武求我别死 赝品太监 裂石响惊弦 人在洪武,朝九晚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