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流年 > 历史军事 > 帝国风云 > 第六章 坐收渔利

第六章 坐收渔利(2 / 2)

,〖日〗本当局早就断定,德意志第二帝国在支持〖中〗国〖中〗央政府进行统一战争,因此张作霖的东北政权很难长久存在下去,而〖日〗本继续在〖中〗国东北投资就没有多大意义。与其如此,还不如把重点放在干俄行动上,争取在取胜之后,拿到德意志第二帝国许下的好处。
由此产生的结果就是,〖日〗本开始淡出〖中〗国东北地区。
在这个大背景下,吴铁生在一九二一年春季,发起了进军东北的行动。
仅仅用了四个月,〖中〗央军就在毫无悬念的情况下击败了东北军。
有趣的是,到了这个时候,〖日〗本后悔了。
原因很简单,干俄战争进行得很不顺利,而且美英法等国已生退意,因此〖日〗本当局意识到干俄战争很有可能失败。这样一来,〖日〗本不可能得到德意娄第二帝国许下的好处。如果再丢掉〖中〗国东北地区,那么〖日〗本不但得不到任何好处,反而会损失很大一笔,可以说是偷鸡不成反蚀一把米。
结果就是,〖日〗本开始支持张作霖。
问题是,东北军败局已定,而且张作霖也在〖日〗本反复无常的态度中认识到,〖日〗本根本靠不住,与其做〖日〗本的走狗,还不如归顺〖中〗央政府,做一个受到爱戴与敬仰的民族英雄。最重要的,还是不要遗臭万年。
一九二一年七月,张作霖在乘火车前往锦州与吴铁生面谈途中,遇炸生亡。
搞事的,正是〖日〗本当局,准确的说是驻扎在〖中〗国东北,参与干俄行动的〖日〗本军队。
在〖日〗本看来,除掉已经变心的张作霖,不但能够铲除一个祸患,还能够警告张作霖的儿子不要背叛〖日〗本。
可惜的是,〖日〗本的算盘完全打错了。
张作霖向〖中〗央重负靠拢,与他的儿子,即东北军少帅张学良不无关系。可以说,真正想归顺〖中〗央政府的就是张学良。
这下,国仇家仇集到一块了,张学良还会投靠〖日〗本吗?
七月七日,张作霖遇害的第子天,张学良就在沈阳宣布,无条件拥护〖中〗央政府,并且命令东北军易帜。
三天后,〖中〗央军开进沈阳。
虽然直到一九二二年初,即八国联军干俄行动以失败告终,最后一批日军才撤到鸭绿江以南,但是在一九二一年底,随着东北军易帜,〖中〗央军已经控制了东北,完成了统一大业最为重要的一步。
从某种意义上讲,在平定东北之后,〖中〗国已经实现了全面统一。
当时,不在〖中〗央政府控制之下的,只剩下西藏与外蒙古地区。虽然这两地,差不多占了〖中〗国国土面积的六分之一,但是人烟稀少,而且自然环境极为恶劣,对〖中〗国的国力并没有多大贡献。
可以说,利用八国干俄实现国家统一,是冯承乾在战略策划上的重大胜利。
到这个时候,吴铁生才明白,冯承乾为什么要顶着压力拒绝参与干俄战争,以及冯承乾的主要目的。
正是如此,冯承乾的地位与威望达到了如日中天的程度。
别的不说,从此之后,在重大战略问题上,吴铁生就再也没有与冯承乾对着丰,几乎完全听取了冯承乾的建议。
也正是如此,才有很多人认为,冯承乾才是平国的统帅,吴铁生只是台上的木偶。
当然,除了上面这些看得见的好处,还有一个看不见的好处。
这就是,在两年的干俄战争中,〖中〗国的经济、特别是工业得到了飞速发展,使〖中〗国一跃成为全球第十工业国。
原因很简单,在八国联军干俄期间,绝大部分军事物资都得就近获取。
俗话说,近水楼台先得月。
虽然〖日〗本已经有不错的工业基础,但是与〖中〗国相比,却没有地理上的优势。加上德意志第二帝国企业在华开办了大批工厂,而且德意志第二帝国是干涉行动的盟主,联军在〖中〗国订购军事物资,也就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了。
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才是冯承乾看重的机会。

最新小说: 家父诸葛亮,我打造了千年大汉 裂石响惊弦 穿成朱标后满朝文武求我别死 人在洪武,朝九晚五 大明:百岁修仙者,朱元璋亲爹 红楼大贪官 烽火晋察冀 赝品太监 抗日从东北军开始 舍弟吕奉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