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流年 > 历史军事 > 帝国风云 > 第三章 工业时代

第三章 工业时代(2 / 2)

高达十八亿帝国马克,约和两百亿华元,相当于〖中〗国在当年获得的境外投资的百分之七十。
德资企业积极入华,也带动了其他国家的大企业。
比如,美资企业在这一年间的在华投资达到了二点四亿美元,占美国企业对外总投资的百分之二十二。
对〖中〗国来说,利用外资是快速发展的唯一办法。
当然,前提是做好控制。
对此,冯承乾提出了一个非常直接、也非常有效的办法,即所有外资企业在华投资,必须与〖中〗国本土企业组建合资企业,而且〖中〗国本土企业所占股份不得低于百分之五十,从而使〖中〗国本土企业能够在合作中发展壮大。此外,〖中〗央政府也将给予与外资合作的本土企业一些税费上的减免。
说白了,在鼓励外资入华投资的同时,还得鼓励与支持民族企业发展壮大。
从根本上讲,只有民族企业发展壮大,〖中〗国才能发展壮大。像〖中〗国这样的国家,不可能把所有希望都寄托在外资身上。
更重娶的是,外资在华投资,只是为了利益。
真正在为国家复兴、民族崛起做贡献的,只有民族企业,因此不管如何鼓励外资到华投资,都必须把民族企业摆在首位。
一年不算长,也不算短。
在这一年里,〖中〗国的民族企业如同雨后春笋般的冒了出来,而且部分有实力、有技术的民族企业已经发展壮大。
比如,由清政府在洋务〖运〗动中创办的江南制造局就已经是〖中〗国最大的制造企业了。
到一九一九年中期,江南制造局已经改组为江南集团,下设造船、
钢铁、机械制造与军火等四家子公司,而设在黄浦江畔的江南造船厂是〖中〗国最大的本土造船厂,江南钢铁公司则是〖中〗国本土最大的钢铁冶炼企业,江南军械制造公司则是仅次于青岛兵工厂的第二大军火制造企业,而江南机械制造公司则在一九二零年制造出了〖中〗国的第一台机车头、使〖中〗国成为全球第七个能够制造机车头的国家。
越迈越快的工业化步伐,也带来了新的问题,即工业布局。
到一九一九年下半年,在江南地区尽数由〖中〗央政府控制之后,国家工业布局成为了〖中〗央政府的头号大事。
七月,冯承乾回到北京,提出了“一江一岸”的工业布局战略。
说得简单一些,就是沿长江与海岸线,部署国家的重工业,充分利用水运,抵消铁路等基础建设不足产生的问题。
如果采用别的工业布局,交通将成为主要瓶颈。
要知道,到这个时候,〖中〗国的铁路总长度还不到两千公里,而且主要分布在华北,江南几乎没有铁路。建立起覆盖全国的铁路网,没有二十年、以及巨大的投资,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毫无疑问,一九一九的〖中〗国,根本没有办法指望像德意志第二帝国那样,在短期内建立起娶盖全国的铁路网。如此一来,加强水运,特别是充分利用长江、
珠江、以及海运便捷的沿海地区,就成为了唯一选择。
当然,工业布局不仅仅依靠交通,还得依靠资源。
〖中〗国有足够多的资源,铁矿石、铜矿石、煤炭这些都不少,而且冯承乾知道,〖中〗国的石油储量也不少,只是还没有开发出来。可以说,这是〖中〗国比德意志第二帝国优越的地方,即在发展工业的时候,不用考虑遭到敌对国的封锁与限制,本土资源就足够了,根本不需要从海外获取资源。
如此一来,资源产地也成为了决定工业布局的主要因素。
一九一九年底,在冯承乾与宋靖国的推动下,〖中〗央政府启动了一项规模浩大的工程,即在国内勘探油田。
全球工业化已经走过了蒸汽时代,正在向内燃机时代迈进。
在下一场战争中,内燃机驱动的飞机、坦克、舰艇必然成为各个战场的主角,而谁能走在前面,谁就有望成为最后的胜利者。

最新小说: 家父诸葛亮,我打造了千年大汉 红楼大贪官 抗日从东北军开始 人在洪武,朝九晚五 赝品太监 烽火晋察冀 穿成朱标后满朝文武求我别死 舍弟吕奉先 裂石响惊弦 大明:百岁修仙者,朱元璋亲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