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流年 > 历史军事 > 盘点历史,昏君社死 > 第140章 明末三饷

第140章 明末三饷(2 / 4)

他的到来受到了当地老百姓的热烈欢迎,一声号召, “其亲故从乱如归”!】

眼看着不久前还损兵折将只剩下区区百骑的李自成转眼间就浩浩荡荡拉起数以万计的人马,水镜之外的看客不禁发出轻叹。

只要亲眼看过明末的惨况,就不会有人疑惑起义军为何总是剿之不尽,杀之不完。

只因那饱受天灾人祸的大民百姓,每一个人都是起义军的潜在预备役。只要他们还生活在苦难之中,只要这世道始终不肯给他们活路,他们就只能自己拿命去挣!

“大明朝廷与其将钱花在镇压起义军的兵饷上,还不如用在百姓身上呢!”哪怕是不懂太多政治弯弯道道的少年人也能看出这其中的道理,他们心直口快,有一说一, "更何况,这些钱本就是民脂民膏!"

【就在此时,一则消息传遍天下。】

【崇祯九年七月,由于起义军中叛徒的出卖,明末义军领袖之一、闯王高迎祥,在整屋县黑水峪行军时遭到孙传庭军伏击,被俘后送往北京,慷慨就义!驰骋西北、扫荡中原的一代闯王,就此落下帷幕!】

【崇祯皇帝朱由检顿时志得意满。就在他雄心勃勃企图将义军彻底镇压下去的时候,边关告急,后金再度大举入侵。】

【——确切的说,是满清而不是后金。这一年,皇太极已在盛京称帝,建国为清。】

【耗费海量白银的关宁防线又一次轻飘飘被清军绕过,他们兵分三路势如破竹。】

【崇祯皇帝朱由检不得不放弃镇压起义军的机会,火速调回洪承畴与卢象升等人。而在此期间,清军展现出非凡的战斗力与破坏力:入关以来七战七捷,一路直入居庸关,连明熹宗的皇陵都被烧毁殆尽!】

/>

【幸或不幸的是,清军的目的并不是攻破京城,因此只是在京师附近大肆扫荡,掳掠了大量的人口与财物,便安然撤去。】

【——崇祯皇帝朱由检逃过了一劫,无疑是幸运。可那些被清军攻破的城池、惨遭清军烧杀抢掠的百姓,又是何其不幸!】

水镜之中,泛黄的古卷缓缓摊开,令众人触目惊心:[凡56战皆捷,共克16城,俘获人畜17万。]

[建虏出冷口。掠我子女,俱艳饰乘骑,奏乐凯归。斫塞上木白而书曰: “各官免送!”凡四日,乃尽。]

“果然后金就是满清?”

众人恍然大悟,再见其所作所为,不由怒发冲冠,又气又急,却也无可奈何。谁让真正直面清军的大明不争气呢?

"俘获人畜17万?"

简单的一句话,蕴含多少百姓血泪?

一时间,历代大明天子都羞愤难当。朱棣恨不得再来一次御驾亲征:“女真部落今安在?朕这就去灭了他们!"

对女真怨念满满的赵匡胤忍不住撇了撇嘴: "女真一族倒还真有几分气运……"昔日金国崛起,灭辽灭宋。几百年后,居然还能有个后金,灭了大明入主中原?

清军与明军的交锋结果让众人不寒而栗,同时倍感不解:昔年宋军打不过金军有制度上的问题,也有天子不敢打的问题。这大明朝发展数百年,甚至都有了火器,怎么还能被草原蛮夷迎头赶上,败于蛮夷之手?

感叹大明不争气的同时,众人亦不免为后金的气运感到惊叹: "努尔哈赤与皇太极父子皆一时枭雄,天命果真眷顾后金乎?"

【这是清军第三次入关,结果三次都是大胜而归。眼看大明已是完全无力相抗,满清却轻而易举吞并北元、荡平朝鲜,在皇太极的带领之下踏上了高速发展通道。】

【而此时的大明却无暇他顾,好不容易在外敌入侵下自保,又要镇压内患——】

水镜中镜头转换,再度映照出满幕疮痍的天下,以及那如星星之火般的起义军。

【高迎祥之死给起义军带来了极大的打击,不少义军首领竟然因此失去信心,选择向朝廷投降。李自成却不在其中。】

【——短短一月,他连克四川三十八县,引得

洪承畴跟在他身后夺命狂追!】

【而张献忠、罗汝才等起义军首领则率军驰骋于河南、湖广等地,令朝廷官军疲于奔命、顾此失彼,起义浪潮久久难平。】

【内寇未平,何以攘外?崇祯皇帝朱由检下定决心找一个有魄力的统筹者,将镇压起义军的任务全权交托。于是,新任兵部尚书杨嗣昌就位。身为昔日陕西三边总督杨鹤之子,他凭借“安内方可攘外”的一番高论博得了崇祯皇帝朱由俭的高度赏识,成功获得了这位多疑天子难得的信任。】

水镜之中,只听杨嗣昌好一番高谈阔论,将关外的清军比喻成肩臂之疾,而关内的流寇则被他称为腹心之患。话里话外的意思都是主张集中兵力和财力先剿灭流寇。

对于他的观点,大家缓缓打出问号。

有一说一,清军已经三次入关,就跟逛自家后花园一样想来就来想走就走,就这,在杨嗣昌眼中居然还只能算是肩臂之疾?

最新小说: 大唐:本王的封地大了亿点怎么了 大明海贼 我在欧洲搞军工 大秦:我截胡玉漱,易小川破防了 诸天万界修改历史系统 重铸三国:逆风局才有意思 挽明从萨尔浒开始 超时空史记 三国:献上毒计,刘备懵逼了! 房穿明末,开局后门通北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