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流年 > 历史军事 > 盛唐挽歌 > 第327章 多余之人

第327章 多余之人(2 / 3)

气中,弥久不散。

方重勇环顾大堂内众人询问道,目光锐利如刀。

不断在挪动地方,却依旧是在当同一个官职。

这个人跟方重勇没什么交情,是不是依旧延续其父的政治路线,还要两说,值得观察。

“大军出征在即,虽然大丈夫纵横疆场,马革裹尸亦是快哉,但某难免还是有些感怀。

“方节帅,您这次召集沙州本地良善之家夜宴,所为何事呢?”

借粮啊……这游戏,前人可玩过太多次了!

不过方重勇还算好的,他说的是“借”,还肯给交子发债券。

退一万步来说,就算将来方重勇得胜而归,携带大量西域珍宝回沙州,然后将这些珍宝赏赐给在场之人。

方重勇敢送,他们敢收么?

收了是交易,不收这笔账就是人情,谁比谁更傻呢?要不就别借,既然借了就不要寄希望于对方还钱。

“某赞成!砸锅卖铁也支持方节帅远征西域!

不管方节帅要什么,兵员也好,粮秣也好,牲畜也好,我们阎氏有人出人,有力出力!”

阎朝一脸激动拍胸脯保证道。

其实他这么积极没什么不好理解的,因为阎朝本人也要随军出征,这个时候不多出点力,难道要等自己战死西域的时候,才会想起钱乃身外之物这句话么?

阎氏出钱,只当是自带狗粮了,好歹也是便宜自己人啊!

“某也赞成,别人的话,老朽不信。但是方节帅在沙州为政多年,人品和能力都信得过。”

说话的这位来自敦煌宋氏,在敦煌本地深耕两百年以上了。

周成王时封微子启于商朝发源地商丘,建立宋国,以奉商祀,宋国被齐国灭后,宋国子孙遂以国为氏,此支来源为宋姓正宗。敦煌宋氏便是自东汉末年那一波人口迁徙,最后到河西走廊定居的。

万事开头难,有人捧场了,自然是不乏跟随之人。一时间,大堂内沙州各大户派来的代表,都纷纷表态,支持安西远征军,愿意出钱出力。

其实,方重勇要他们那三瓜两枣的,也只是有备无患而已,并不是说缺了这点粮秣,在西域那边就玩不转了。

不过是担忧这些人成事不足,败事绝对绰绰有余罢了。

这帮人要是不入伙,万一他们想不开,被人怂恿一下,在后方捣乱怎么办?

他们当然不可能被吐蕃人收买,可是如果是朝中的政敌呢?

方重勇不想去猜人心,也不想去“考验忠诚”。他只想在前方厮杀的时候,可以后顾无忧。唯有利益联系起来的纽带,在没有更大的利益将其打破之前,能保证没有人会背刺!

不过,已经到了这个节骨眼,敦煌张氏的张弥还没有表态,像是在思考什么一样。

在场众多本地大户的代表,已经有不少人若有所思的看向他,像是想从这张波澜不惊的脸上,看出什么花来一般。

“张弥,你不表态,是因为收了吐蕃人的好处,故意给本节帅难堪么?”

方重勇冷不丁的问了一句,语气极为不善,隐约带着怒气。

他这句话,如同惊雷,在府衙大堂炸响!

“方节帅说笑了,某视吐蕃人为仇寇,又怎么会收吐蕃的好处。”

张弥强笑道,只是笑容很是勉强。

“噢?张氏乃是沙州第一大户,首善之家。

你父张悛可是本节帅的老朋友了。

如今在场诸位都表态了,你却不表态。

还说不是对本节帅有所不满?”

方重勇皮笑肉不笑询问道。

张氏当然不可能跟吐蕃合作,这点方重勇是知道的。

但是换另外一个角度看问题,似乎也说得通。

因为在河西,并不是所有人都对方重勇领兵出征西域持拥护态度,也不是所有人都会从中受益。

比如说,凉州就有人觉得方重勇不该当这个远征军统帅,而是应该由他们家的人来当!

“不敢不敢,在下对方节帅是非常尊敬的,没有半点不满。

只是支持远征这样的事情,事关重大某年轻不懂事,要回去与家中族老商议一下。”

张弥努力辩解道,只是怎么描怎么黑,傻子也看出来有问题。

方重勇也猜出来一个大概,于是板子高高举起,轻轻放下。他很是随意的摆了摆手道:

“张弥你虽然年轻,却也是老成持重呐,本节帅很欣赏你!

那你就先回去等通知吧,接下来要谈的事情,你与张家的人,就不必知道了。

来人啊,送客。”

在一众复杂的目光下,张弥恨不得找个地洞钻进去,不得不悻悻的离开沙州府衙。

“节帅,是不是凉州安氏那边搞鬼啊?他们不是一直提议让安重璋当安西远征军主将么?”

何昌期凑到方重勇耳边不动声色的询问道。

“你丫闭嘴!”

方重勇没好气的低声呵斥了一句,他如何不知道是安氏那边对他挂帅出征不满呢!

安氏的人认为,他们来自西域,跟那边关系熟络,自然好办事,也是利益攸关退无可退。

在那些人看来,方重勇

最新小说: 谍战:我真的是王牌特工 杜林日记 大汉小吏 大明:百岁修仙者,朱元璋亲爹 帝国风云 家父诸葛亮,我打造了千年大汉 十国江山风月 红楼大贪官 父皇!儿臣摸鱼成性求放过! 赝品太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