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流年 > 历史军事 > 盛唐挽歌 > 第194章 银枪孝节(下)

第194章 银枪孝节(下)(2 / 3)

“罢了,你那些老生常谈,不提也罢。

当李亨谋反的时候,十王宅做什么事情了,宗正寺又做什么事情了?

朕当不当天子,对他们又没有什么影响!以后这些话,不必再提了!”

李隆基语气冰冷的呵斥了李林甫一番,随即板子高高举起又轻轻放下,没有任何惩罚措施。

十王宅是皇子们居住的地方,但形同软禁,没有任何人身自由。

然而,这样是不是就完全杜绝了造反呢?从这次李亨的谋划看,并非如此。皇子们不能动,但是长安的权贵们可以动啊!这些活动起来能量极大,皇子们就在皇宫旁边,政变简直连距离的障碍都直接跨越了。

大唐是李隆基的大唐,但更是权贵们的大唐,特别是关陇贵族。

把皇子们留在长安,对于基哥来说有一个最大的害处,就是让权贵们的造反成本,降低到了但凡有点实力都可以来一锤子的程度。

第一步短暂控制住基哥。

第二步扶持一个住在长安的皇子。

第三步发布退位诏书和登基诏书,收服长安各路禁军。

这已经成了标准流程。

只要皇子们都还在长安城,那么他们将来变成权贵们造反的旗帜,几乎就是必然会发生的情况。

北魏就是一个鲜活的例子,孝文帝元宏之后,到尔朱荣河阴之变以前,住在洛阳的宗室们,一个个都不安分,勾结权臣叛乱已经成了常态,最后才让胡太后这个无能女流之辈上位。

离北魏的故事过去,到此刻也不过两百年而已。

“圣人,历朝历代,皇亲的管理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一般来说,皇子们要么外放一地;要么集中于京城。两者各有利弊,不可一概而论。”

忽然,方有德对基哥叉手行礼说道。

“全忠言之有理。”

李隆基微微点头说道。

方有德的话,算是老成持重之言,基哥又怎么会不明白呢。

很多话李林甫不方便说,因为他也是宗室。但方有德这种亲信说起来就没什么阻碍了,毕竟,皇子外放与否,对方有德来说,直接影响几乎没有。

基哥心里清楚,很多事情就是客观规律,不会因为人的意志而发生根本性改变。历朝历代,皇帝与皇子的关系都很难相处,管理宗室的模式,大体上也就分为两种。

第一种就是自汉代以来的皇子与宗室分封制度,成年后的皇子,就必须外放出京城,防止他们留在京城对皇帝本人产生威胁。

第二种反其道而行之,就是把皇子与五服以内的宗室都约束在京城,交由宗正寺管理其一般事务,并且基本上不会外放。

那么,到底哪一种更好呢?

唐代前期实行的是第一种,而自武周开始,实行的便是第二种,开元以来,基哥强化了第二种,对皇子和亲近支宗室的管理越发严格。

本以为一切都很美,但显而易见的是,从这次李亨与薛王谋反的事情看,任何制度都不能保证皇子们不会造反,也不存在什么完美无缺的制度。

“那全忠以为,哪一种比较好呢?”

李隆基目光灼灼看着方有德询问道。

“回圣人,某以为,还是将皇子外放为好。”

方有德叉手行礼说道。

李隆基还没说话,脾气暴烈的李适之立刻插嘴怒斥道:“一派胡言!若是把皇子们都放出长安,岂不是在鼓励他们谋反!长此以往,国将不国了!”

李适之本身就是个急性子,一听方有德这话,就知道事情要糟糕!

现在皇子们被圈禁在十王宅里面,这些人尚且对李隆基怀有不满之心,取而代之的心思显而易见。那么将这些人外放出长安,在各地开府建衙以后,形成了新的地方势力,那举兵谋反肯定是迟早的事情啊!

“圣人,方有德之言,不可听信!皇子们在长安,还可以压制,若是外放,则如鱼入大海,纵虎归山啊!”

李适之连忙跪下给李隆基磕头,恳求基哥不要听信方有德的“谗言”。

“朕自有主张。”

李隆基摆了摆手,示意李适之站起身。然后他看着方有德问道:“全忠怎么说呢?”

“回圣人,让皇子们迁居出长安,但不走远,只在长安周边州县安置。

同时限制他们的权力,不得担任刺史、节度使等官职,非奉诏不得入长安即可。要进京,首先要得到圣人的首肯,才能入长安,且不得携亲信部曲入城。”

方有德言简意赅的说了一下自己的想法。

直白点说,就是把皇子们都如皮球一样踢出长安,但是不踢太远,就在长安附近周边落户,并且不给他们担任官职的机会。

人不在长安,那就不可能被权贵们利用,找机会谋反。要知道,李隆基一个老人,万一出了点什么状况进入昏迷不能理事的状态,是很容易被近在咫尺的皇子们找机会搞事情的。

而且这个门槛非常低,甚至低到寿王这种失去权势的皇子,都可以冒险操作的地步。

这便是将皇子们踢出长安的好处,当然了,此举仅仅只是对基哥有利,对于大唐有没有好处那就另说了。

最新小说: 红楼大贪官 帝国风云 父皇!儿臣摸鱼成性求放过! 赝品太监 谍战:我真的是王牌特工 大汉小吏 大明:百岁修仙者,朱元璋亲爹 杜林日记 三国:投奔刘备,反手截胡糜夫人 十国江山风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