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流年 > 历史军事 > 寒门之士[科举] > 第162章 162 张居正的思索

第162章 162 张居正的思索(2 / 2)

京中,备考的时间里,士子们自然要读大家文章,柳贺自任扬州知府后佳文频出,便有不少士子感慨,若柳三元一直外任便好了。 但一直任外官,似乎浪费了柳贺的能耐。 “……盐之利,不能哺盐场百姓,不能充国库之丰,天下皆之盐贵,贵在何处……柳三元这文,当真振聋发聩!” “柳三元曾言,他文初仿韩愈,在下却觉得,柳三元如今的文章已经直追韩愈了。” “此文初读平淡,读到后来,吾手握文卷不敢松开,只觉胸中有一股激荡之气,盐取自海,海滔滔不绝,盐之利同样如此,可惜灶户们每日辛苦取盐,却只肥了贪官与盐商。” 士子们再读《论商》与《治水策》,只觉柳贺事事皆通,他去扬州还未满三年,便将府中诸事了解得详尽透彻。 “翰林官皆以任亲民官为耻,只因翰林清贵,亲民官却成日与百姓打交道,让翰林们任亲民官,他们宁愿辞官不做。”一位士子道,“柳三元却毅然决然,实在令人佩服之至。” “但愿天子看中柳三元,莫要耽误了他的才学。” 尽管大明不止一位状元,然而许多士子都以柳贺为榜样,认为为官应当如此,不屈于权贵,不辜负百姓,不浪费生平所学。 …… 而此刻,张居正正在书房中思索。 他面前桌案上堆着一摞文卷,若柳贺在此,恐怕能够认出,文卷俱是他写给张居正的书信与文章,从他轮值诰敕房起的文章都在其上。 他并不知张居正竟将他的文章都归拢到了一处。 张居正从第一卷文章看起,越看越快,与在诰敕房中写的文章相比,自任扬州知府后,柳贺文章的实用性越来越强。 这就是任过地方官的好处。 说实话,京官都是聪明人,尤其能在京中各个衙门顺当升官至位极人臣的,可以说是绝顶聪明。 但这份聪明只体现在为官上。 他们可以与各个衙门打好关系,也能将上官的喜好摸个透彻,至于谁人背后站着谁,那更是清楚明白。 唯独一点——在做事上,他们终究欠缺了一分。 当然,京官与地方官毕竟不同,京官存在的优势便在于统筹与协调,他们身在京中,并不需要如地方官一般贴近百姓,他们只需要会用人就足够了。 柳贺在扬州府中已经有了些时日。 也是时候回京了。 若是在外时间久了,京中官员他多数不识得,天子恐怕也要将他忘了。 只是……张居正思忖许久,却不知柳贺如今在什么位置更合适。 不过柳贺回京毕竟还有一段时间,他可以慢慢思考。 说实话,对柳贺这个门生,张居正并非十分满意,柳贺并非他坚定的支持者,他似是信赖自己,也愿意为变法出力,扬州府的银子他本可以不交,然而最终他却交给了自己这个将他打发出京的恩师。 刘台之所以弹劾张居正,因张居正在抢功一事上斥责过他,尽管这并非主因,但官场上,申斥都会令人记恨,更不必说将一位前程远大的翰林外放了。 但张居正未从柳贺口中听到过一句怨言。 他派柳贺去治水,柳贺便老老实实治水,让他任知府,他便将扬州府事处理得当,商税与盐税他都敢碰,可谓胆大包天。 原先张居正以为,柳贺对变法的态度是因为他胆小,如今来看,柳贺哪里胆小了?他分明很敢成事。 只是……终究不能为他所用。 张居正拿起一封徐阶写来的信,徐阶在信中隐晦地提醒他,要在意身后之事。 欲行改革时,张居正便不再顾身后,但如今…… 未必没有身后。

最新小说: 超时空史记 房穿明末,开局后门通北美 挽明从萨尔浒开始 我在欧洲搞军工 大明海贼 大秦:我截胡玉漱,易小川破防了 大唐:本王的封地大了亿点怎么了 诸天万界修改历史系统 重铸三国:逆风局才有意思 三国:献上毒计,刘备懵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