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流年 > 历史军事 > 寒门之士[科举] > 第116章 116 发配

第116章 116 发配(2 / 2)

恐怕他们也会得罪张居正。 “首辅威风好大,可惜为兄已经得罪过一回了。”罗万化笑道,“泽远的提醒迟了些。” 沈鲤、罗万化、黄凤翔及于慎行、吴中行等人一道送柳贺出了翰林院:“泽远,多多珍重,我等在翰院等你归来那日。” “多谢各位仁兄。” 柳贺平日为人低调,修史时钻研谨慎,为日讲官时也尽到了臣子的本分,他在翰林院三年多,与同僚们相处融洽,从未因自己连中三元而自满过,他为人又算热心,众人长着眼睛的都能看到。 “维桢兄,你我真不去送柳泽远?” “柳泽远自有人相送,我等又何必去凑热闹?” 若不是送柳贺的翰林数目众多,这几人都不知,柳贺在翰林院中竟有如斯多人支持。 这足以证明柳贺为人如何。 …… 出发之前,柳贺先去了一趟文渊阁,将古往今来与河道有关的书目全部借了出来,他临时看了几卷书,再将书中所涉及的治河的文章全部找出。 他现在就希望自己和其他穿越同仁一样拥有一个智能系统,将古往今来的治河经验看上一遍,理论基础应当是有了。 他其实有些不明白,张居正为什么放他去治河? 作为翰林官,柳贺本可以将治河一职直接推拒。 王锡爵为何推拒高拱主考武试的任命?除了他不畏惧首辅权势外,也因武试并非文科举,堂堂翰林官并不稀罕。 翰林们宁愿闷在史馆修一辈子史,也不愿外放,即便有外放的任命下来,翰林们的态度通常是冷淡推拒,若是推拒不掉,实在不行便回老家著书立身,老子就是不外放! 不接触百姓,为官又如何体贴百姓之所想? 但无论朝廷想了什么办法,翰林们就是不配合,宁愿辞官也不愿任亲民官。 堂堂翰林,若是外放了,和普通的二甲、三甲进士又有何区别? 但柳贺还是接了。 他接下任命一事着实令不少人惊讶。 为何? 柳贺堂堂状元、三元、帝王师,可谓这翰林院中出身最为清贵者,于他来说,这治河一职可谓羞辱,何况一旦外放他就远离中枢,等于内阁之路断绝,在官场上,张居正此举可谓与他结下深仇大恨。 柳贺应当立即拒接任命并且怒而回家才对。 但对柳贺来说,在翰林院修史、为帝王讲课是工作,前往河道衙门也是工作,工作本身是不分贵贱的。 何况他也不认为治河是苦差事。 难得穿越到这大明朝,苦读十年考中进士,若是一怒之下回家,家里蹲个十年八年,那他考进士又是为何? 一开始就奔着家里蹲的想法去读书,他考到举人就足够了,日子也不会过得太差。 何况他才二十多岁,正是年轻力壮的时候,就是去黄河边帮人挖一块淤泥,黄河也能少一块淤泥,要他如同老翁一样在家待着那是绝对不行的,年纪大了之后还可以考虑,现在着实没有这样的必要。 因而虽然治河苦,他对疏通黄河也不够了解,柳贺还是硬着头皮上了。 在这个年代,只有教人如何读书考科举的,可没有专门教人治理河道的,进士出身的官员都得现学,所以柳贺也不觉得自己不行。 他好歹是计算机专业的高材生,在理工科上还是有一些造诣的。 过了一日,柳贺的新任命下来了——扬州府同知,兼管水利,辅佐漕运总督吴桂芳。 因漕运总督常兼凤阳巡抚,凤阳巡抚驻地为扬州府,辖凤阳、庐州、淮安、扬州四府及滁、和、徐三州,柳贺这扬州府同知名义上受知府管辖,但因他辅佐河道一事不掺杂地方事务,所以只是一个职位。 同知是五品官,当然,京城到地方,升上一品是常事。 如巡抚、左右布政使皆为从二品官,在地方时手握重权威风赫赫,但进了京,发展不错的也只能先任一六部侍郎。 侍郎是正三品官。 尽管如此,侍郎一职仍有不少地方大员惦记,却并非人人都能如愿。 柳贺只能安慰自己,不管怎么说,升官毕竟不是一件坏事,不管职务如何,口袋里的禄米总是能涨一些的。 柳贺之所以任扬州同知,也是因为河道衙门的设置和提学衙门有些类似,吴桂芳任漕运总督和凤阳巡抚,这都是厘务官,即专业技能官,因而他手下专门治理河道的官员少,即便有,治河只靠着一个光秃秃的河道衙门也是不行的,必须得有地方上的配合。 河道的官职中,并没有和柳贺官位相当的,让他任河道都御史,跨步有些太大,若是任治河小官,张居正即便再一手遮天,这么干也有点太不把词臣们看在眼里了。

最新小说: 超时空史记 房穿明末,开局后门通北美 大唐:本王的封地大了亿点怎么了 挽明从萨尔浒开始 诸天万界修改历史系统 三国:献上毒计,刘备懵逼了! 大秦:我截胡玉漱,易小川破防了 大明海贼 重铸三国:逆风局才有意思 我在欧洲搞军工